宋代诗人卢梅坡“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阁笔费评章。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的《雪梅》一诗,新颖别致,意味深长。 梅花与雪花相互争春,都认为自己最具特色,而且互不认输。客观地讲,梅花虽白,但与雪相比,还差三分;雪虽清,较之于梅,则没有梅花的幽香。由此带给我们的哲理是:人各有所长,也各有所短,要有自知之明;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,这才是谜底正理。自然界的事物所蕴含的哲理,较之于人类又无不如此?在日常工作中,每个人由于性格、阅历、学识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,在现实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长也不相同,印证着“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”辩证道理。作为一个领导者,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,但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。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,这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伯乐识马的眼光、识才用才的本领、爱才惜才的情怀。只有做好用人的前期功课,才能用准人、用好人,实现人尽其才的价值目标。历史上,诸葛亮有著名的“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,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,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,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,醉之以酒而观其性,临之以利而观其廉,期之以事而观其信”的“识人七法”,为全面衡量人才提供了借鉴。今天,我们在人才使用上,更应科学考量,摸准特长,精准定位,这样才能挖掘潜能、开启“力源”,最大限度地调动身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、创造性。古人云:"骏马能历险,犁田不如牛;坚车能载重,渡河不如舟;舍长以取短,智者难为谋;生才贵适用,慎勿所苛求。”此诗蕴含的矛盾特殊性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,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,人才的使用更是如此。每个人都有短处,更有特长,都有存在的价值,关键是怎样用好人,把好钢用在刀刃上,以发挥人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,这比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。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的用人方法,要创造一种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的舞台,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、健康发展创造条件。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应该指出的是,在现实中,有的单位领导者在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特长、潜质的情况下,眉毛胡子一把抓,盲目地“胡拉乱拽”,结果使有的人才学非所用、用非所学、人岗不符,导致他们身上的“瑕疵”在领导眼中被放大,心理被憋屈,甚至选择了“远走他乡”。如果将他人的短处攻其一点,一概否定,那就会陷入识才的片面性,甚至会抹杀人的潜在长处和优势。这应成为用人的大忌。天生我材必有用。作为各个岗位上的各类人才,也要立足当前看长远,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博学笃行,全面历练,取长补短,变“专”为“全”,做到一专多能,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,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,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。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梅俗了春。在进行伟大斗争、建设伟大工程、推进伟大事业、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,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投身建设实践, “梅香”和“雪白”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色彩和特点,更需要我们用“爱梅惜雪”的胸怀去拥抱人才辈出的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