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期间,准东开发区将重点围绕自治区“八大产业集群”和昌吉州“15+4产业体系”,构建准东开发区“6+4+5+2”高度融合、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,聚焦六大关键核心产业,突出自身优势,科学谋划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,加快推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快速发展,积极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一、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,全面推进“智慧矿山”建设。开发区煤炭资源丰富、品质优良,赋存条件好、开采成本低,是煤电煤化工产业的优质原料。近年来,开发区坚持大型化、基地化、集约化原则,高起点谋划打造智慧矿山产业集群,煤炭优质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。
2019年以来,开发区9家生产煤矿着力打造智能化、“无人化”矿山建设,不断优化采矿设计、采场布局,采用单斗-卡车+单斗-卡车-半移动式破碎机-带式输送机综合开采工艺,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。此外,9家生产煤矿均已完成边坡监测预警系统、卡车防碰撞预警系统、筒仓监测系统、汽运煤运销系统建设。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、将二矿已完成胶带机器人巡检系统建设;天池能源南露天煤矿、国能准东露天矿已完成5G+无人驾驶运输系统试点等等智能化建设,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。2019年以来开发区煤炭产量从7600万吨增至2022年1.89亿吨,增长约1.5倍,有力保障乌昌石地区、南疆及疆外部分省份用煤需求。
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,推进煤矿企业人工智能、工业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机器人、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,全面建设“智慧矿山”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,煤炭产量突破2.5亿吨,做好能源安全保供的同时,实现开发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加快推进煤电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准东开发区作为疆内“三基地、一通道”重要组成部分,依托准东煤炭、煤价优势,已投产建成及在建电力装机总规模2857万千瓦,已投产装机规模2329万千瓦,力争“十四五”末煤电装机规模达3577万千瓦。2022年开发区发电量1185亿千瓦时,其中“将电外送”电量632亿千瓦时,有力保障了疆内外用电需求。
2022年以来,开发区强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“三改”联动,加快提升电力保供能力基础上加快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步伐。一是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,强化节能挖潜。通过对标煤炭清洁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,指导开发区煤电企业有序开展节能改造工作。目前,开发区11家煤电企业,5家自备电厂均已完成节能改造方案上报,开发区全年火力发电标准煤耗同比下降0.5%,节能成效初显。二是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。对列入自治区发改委清单的6台机组,对照改造方案、改造要求以及实施时间,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项目实施进度。目前,第一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总投资达3.3亿元。其中,华电五彩湾北一电厂4号机组、华电五彩湾电厂一期1号机组、陕投北三电厂1号机组、中煤北二电厂4号机组已完成改造工作。三是优化整合供热资源配置。为加快推进区域供热互联互通,提高开发区供热资源利用效能,开发区已完成热电联产规划编制。规划实施后可形成以热电联产机组为热源的“多热源、大热网”供热格局,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,推动煤电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科学规划布局现代煤化工,推动煤化工产业精细化发展。
准东是我国四个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之一,目前开发区已建成新疆宜化化工40万吨合成氨、60万吨尿素、30万吨PVC、25万吨烧碱、8万吨三聚氰胺产业规模,国泰新华循环经济工业园一期20万吨BDO、6万吨PTMEG产业项目。十四五期间,开发区按照“规模发展、突出特色、适度多元”原则,延伸煤制烯烃、芳烃、乙二醇及下游产业链。一是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链。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,依托新疆国泰新华、新疆宜化BDO、PTMEG等产品优势,打造煤-甲醇-甲醛-工程塑料及下游产业链,BDO-PT-氨纶、芳纶及下游产业链,煤-合成氨-尿素-尼龙6产业链。二是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。大力发展煤制烯烃、芳烃、乙醇、乙二醇及下游产业链,向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延伸。三是有序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。加快开展煤制油气前期工作,引导“煤油共炼”创新研究,开展煤基清洁燃料下游高端化学品的延伸开发。力争到“十四五”末,开发区形成360万吨烯烃、60万吨乙醇、60万吨乙二醇及下游精细化学品深加工产能。
上一篇: 【投资服务】新疆:...
下一篇: 准东开发区举办高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