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东的风呼啸着掠过戈壁滩上突兀崛起的巨大工厂集群,银灰色的管道盘绕如大地血脉,纵横交错的道路上,运输车辆日夜不息。暮色四合时,灯火灿烂盛放,浩荡如地上星河,刺破无边的荒芜——这是一片被现代工业重新刻写的土地。
时间回拨至5年前,程佳林那年35岁,在东三省电力维修的平稳岁月忽然像一幅被揉皱的图纸,一辈子好像看到头了,他心里那点火苗不安分地窜动——站在沈阳的车站里,打开手机地图,指尖划过三千四百多公里的漫长距离,最终停留在准东开发区。
列车西行的节奏如鼓点敲在心上,四天三夜,窗外风景从苍翠渐次化为无尽的黄。当车轮终于停止,踏出车厢的第一步,干燥凛冽的风便劈头盖脸拥抱了他。眼前是无际的戈壁滩,风裹着细碎的沙石,拍打着华能新疆吉木萨尔发电厂崭新的厂房外墙,发出呜咽般的呼啸。
“远是真远。”他打量着这几乎贴着天际线的寥廓厂区,对着无形的故乡自语,“可总得试试,再不能原地打转了。”
厂区深处,电解槽的热浪翻滚蒸腾。程佳林一头扎进车间,开启了他与庞大机器对话的日子。油污渗进工装的纤维,碳粉顽固地嵌入指甲缝隙,汗水反复浸透又被烤干,留下盐霜的印记。五年光阴流转,当初那个带着东北口音,在陌生车间里摸索的检修工,如今成了设备管理部汽机检修班的领头人。环境在悄然改变:宿舍楼替代了板房,篮球场、电竞室的灯火在下工时分外温暖。他站在宿舍窗前,眺望远处春日里渐次披上新绿的厂区防护林带,终于拨通电话:“媳妇啊,把孩子带上,这里不错的,咱就在这里安家。”那地图上微小的光点,此刻已成了他生命坐标轴上沉甸甸的支点。
距程佳林所在工厂不远,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电解车间里,巨大的电解槽上热气蒸腾。人力资源科科长王莹穿梭其间,眉头却锁着:“人总像流动的水,刚满了一池,转眼又渗下去几分。”缺口常在,生产却刻不容缓。
就在王莹为缺人辗转反侧时,昌吉州公共就业服务中心里,电脑屏幕闪烁着各色岗位信息。李惠书记眼前的数字不断跳动——2024年,昌吉州“到准东去”就业专项行动启动,全州发力,推出的“直补快办”“免申即享”等就业扶持政策,将补贴资金直接送达企业和劳动者手中。仅2024年一年,便为这片热土悄然注入2267万元真金白银的扶持资金,近万个用工岗位如同种子,从准东这片热土撒向全州各地。她深知,一边是准东开发区企业群如饥似渴的用人缺口,一边是渴求新生活的人们,一条无形的链条需要被精准铆合。
招工的大巴车开进了牧区深处。木垒县博斯坦乡依尔哈巴克村的夏力哈尔,告别了他的羊群与山风。
出发那天,他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羊圈和远处苍茫的山脊线,昔日牧羊的山坳与风沙旅程已化为背影,眼前的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乙炔车间,巨大而新鲜。
他第一次坐上叉车驾驶座,面对复杂的仪表盘和操纵杆,掌心渗出汗来。师傅的声音沉稳:“看好下线时间,控稳车速,一步一步来。”叉齿颤巍巍升起一只聚氯乙烯成品桶,前进、转弯、堆码……每一个动作都像在绷紧的弦上行走。随着师傅一遍遍纠正——直到有一天,叉车的前进、后退、转向、叉取、起升、降落,在他手中串成了行云流水的一线。当崭新的叉车操作证递到他手里,他凝视着照片上自己尚显拘谨的脸,一丝笑意悄然爬上被戈壁阳光镀得黝黑的脸颊。
他说:“2019年前,放牧一年下来,跟羊群跑瘦了人,口袋却鼓不起几个钱。”
到准东第一个月工资到账6800元,夏力哈尔盯着短信提醒上长长的数字,几乎难以置信。不久后他买了一辆新车,停在厂区门外阳光下闪闪发亮,那方向盘握在手里的质感踏实无比。他特意开回村里一趟,车轮碾过熟悉的土路,扬起尘埃,也带起了乡亲们眼中新的光亮。老邻居凑近车窗,压低了声音:“夏力哈尔,那里……真能挣上钱?”他点点头,目光穿透车窗,仿佛再次看到准东恒定的灯火。渐渐地,口耳相传的力量显现,同村乃至邻乡几十个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,也循着他的足迹,汇入了这片戈壁滩上日益壮大的产业工人洪流。夏力哈尔绝非孤例。木垒县东城镇的李为国,在新疆其亚铝电有限公司的铸造车间找到了新生。流转掉土地后,他第一次穿上工装走进陌生的车间。“培训一个月,师傅带徒弟一样教。”他回忆道。如今,他操控设备,成了生产线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吉木萨尔县老台乡的暑格拉·赛里克和丈夫则在新疆宜化扎下了根,一个紧盯监控屏幕,一个凭借培训得来的电工证守护设备稳定运行,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稳稳过万元。
昌吉州人社局编织的技能提升网络,正悄然改变无数人的人生轨迹。来自木垒、吉木萨尔、奇台三县的3754名农牧民,就这样沿着这条就业链,在准东这片热土上完成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蜕变。
工业的脉搏强劲有力,生活的温度也在悄然蔓延。在新疆准东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明亮整洁的后厨里,炉火正旺,年轻的厨师鲁映东腰系白围裙,手腕有力地抖动着炒锅,食材在热油中欢快地跳跃,热气映红了他年轻而笃定的脸庞。三年前,他还是一个背着行囊四处求职,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。如今,凭借一手精湛的厨艺和对这份工作的热爱,他已是公司旗下大型职工食堂里一个明星档口的厨师长。“每月8000元,活干得舒心,人也安定!”他话语朴素,笑容却格外明亮踏实。像鲁映东这样,因为准东企业规模扩大、配套设施完善而增设的无数后勤服务岗位,悄然改变着成百上千普通人的职业轨迹。
而在更早的时光里,甘肃张掖青年王鑫的身影,已像一颗钉子般楔入这片刚刚破土动工的荒芜。那时的新疆国泰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,尚是蓝图铺在戈壁滩上,几排简陋的钢板房便是全部家当。十多年前那个酷热的夏夜,8个人挤在狭小的上下铺上,汗水和铁锈的气息凝固在闷热的空气里。王鑫翻了个身,床板吱呀作响,窗外只有风在永不停歇地呼号。他闭上眼,却不甘心就此睡去。脚下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煤田,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,这些无声的承诺支撑着他。留下,成了他与自己定下的一场漫长约定。
十年,足以让一棵幼苗在精心浇灌下伸展为支撑天空的树木。当年狭促的钢板房早已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绿荫环绕中的整洁公寓。王鑫站在窗前,目光掠过规划齐整的绿化带和人字形排开的宿舍楼群,不远处,承载着他漫长青春岁月的巨型化工装置正轰鸣运转。生活安定下来,故事却在不断生长。年轻的大学生张喧背着行李出现在车间门口,带着初出校园的锐气,也带着相似的疑问:“鑫哥,这戈壁滩上风沙大、太阳毒,你怎么熬得住这么多年?”
王鑫只是笑笑,递给他一把检修专用扳手。2025年农历新年的前夕,两人双双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春节值班表上。除夕清晨,两人背上沉甸甸的检修包,厚厚的记录本塞进口袋,一同走进厂区深处。他们的职责是守护这片区域的19台沉默矗立的电力变压器、35台昼夜不息的关键设备。电流的嗡鸣、温度的细微变化、每一次轴承的转动……都需要他们敏锐的耳朵和眼睛去捕捉。室外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,寒风像小刀子刮过面颊。超过7小时的户外巡检,每一步都踏在冻得坚硬的土地上。3万步,是每一天写在计步器上无声的证词。
除夕夜的钟声在风中隐约飘来时,他们正攀上厂区最高的一个检修平台,完成当日的最后一次读数记录。极目望去,准东的灯火宛如跌落戈壁的浩瀚星河,在无边的黑暗中倔强地燃烧、延伸——每一簇光亮的背后,都是机器低沉的轰鸣,都是像他们一样未曾停歇的脚步。远处的新厂区仍在彻夜施工,塔吊的巨臂在探照灯的光柱中有力地划破夜空,如同大地在向星辰伸展强劲的臂膀。
“喧子,还觉着远吗?”王鑫轻声问,呼出的白气瞬间被风扯碎。
张喧的目光扫过这片由无数灯火、钢铁和人汇集成的壮阔图景,年轻的面庞被下方的光芒映亮:“哥,当初你告诉我答案——你说‘准东有未来’。”寒意刺骨,但眼前这片在荒芜中崛起的工业星河,正以它永不熄灭的光亮和引擎般的心跳,支撑着这句朴素誓言的全部重量。
这片昔日的戈壁荒野,正被一条条新铺就的道路、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厂房和一簇簇亮起的灯火重新定义。每一个从远方漂泊而至的人,每一个走出草原山村的农牧民,都曾怀揣着微小而灼热的期待,踏上这片坚硬辽阔的土地,这里如今早已超过了10万人。
暮色四合,如同巨大的幕布缓缓笼罩了准东大地。程佳林终于完成了交接班,走出灯火通明、温暖如春的集控室。寒风稍稍收敛了它的锋芒。他掏出手机,熟练地拨通了视频通话。屏幕上瞬间跳出了女儿如花朵般绽放的笑脸,稚嫩的声音喊着“爸爸”。镜头晃动间,他瞥见了妻子忙碌的身影,以及那个正在一点点变得温馨,一点点填满新家具的新家。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,驱散了身体的疲惫。
同一片暮色下,远处的神火公司方向,王莹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协调工作,揉着发酸的脖颈走出办公楼,长长舒了一口气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轻松。更远处的工业园区道路上,结束轮班的夏力哈尔、李为国们,裹紧工装,步履匆匆走向闪烁着红色尾灯的通勤大巴,车厢里很快亮起温暖的灯光,汇成一条流动的光带,如同归港的鲸群。华灯初上,这片曾经被视为生命禁区的亘古荒原,已被无数工厂璀璨的灯火点燃,被无数安居乐业的人们心中的暖意照亮。曾经的空旷与空寂,被奔腾的电流、轰鸣的机器、川流不息的人潮和万家灯火彻底驱逐。荒原醒了,它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。
荒原不再空旷,它已被坚韧的脚印填满,被希望的灯火点亮。
(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谊谊)
上一篇: 准东开发区持续开展...
下一篇: 张辉深入铝材产业园...